崖薑蕨基本資料

1.科別: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
2.學名:Pseudodrynaria coronans Ching
3.英文名稱:Rock-ginger Fern
4.別名:岩薑、骨碎補、假猴薑、穿石劍、崖蕨、修飾蕨、伸薑、申薑、吊盆羊齒。
5.分佈地區:台灣全境低海拔,常著生於樹幹上。

 

 水龍骨科小百科

水龍骨科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,經常以樹幹或岩石為家,只有少數為地生性的種類,有腹背分化的根莖,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「關節」,老葉從根莖掉落後,會留下許多小突起物,像長了腳一般,即所謂「葉足」。葉片一般為單葉、三叉狀、掌狀分裂、一回羽裂至一回羽狀複葉。孢子囊群為圓形、點狀或線形,不具「孢膜」。在亞泥生態園區中,常可見伏石蕨(或稱抱樹蕨)、台灣水龍骨、崖薑蕨、槭葉石葦、瓦葦蕨、槲蕨等。



崖薑蕨in亞泥生態園區

崖薑蕨 (Large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↗著生於樹幹上的崖薑蕨

 崖薑蕨苞葉有利儲水 (Large)       
↗崖薑蕨的苞葉有利於儲水

 

 

知識與知性

1.崖薑蕨為大形著生性蕨類,根莖粗大,匍匐狀環抱樹幹,密生褐色鱗片。葉片披針形,一回羽狀分裂,革質,基部呈心形緊貼根莖。裂片之主側脈相互平行,其間密布多排網眼,網眼中具分叉之游離小脈。

2.崖薑蕨主要生長於樹幹上,橫向圍著樹幹繞圈圈,故稱為「著生植物」或「附生植物」。其葉柄不顯著,基部裂片明顯變寬且相互重疊,製造出盆狀的腐植質收集空間,可承接上方掉下來的灰塵、落葉、雨水及樹幹流下來的水分及養分,這種特殊的構造,造就出崖薑蕨的生命價值。 

3.崖薑蕨的孢子囊群,著生於二側脈間各一排,近圓形或短圓形,無苞膜。崖薑蕨耐低溫,對光線需求較大,太陰暗之處生長不易。

4.崖薑蕨的莖具有藥用價值,其性味苦、微澀、溫,有袪風除溼,舒筋活絡的效用;另外也可以治風濕疼痛,外用治跌打損傷,骨折,中耳炎。

5.崖薑蕨美麗的羽葉,流露古老植物的脈理,造形簡單俐落、清晰明麗,捲曲的新葉,在高高的樹幹上吐納,單純中衍伸出無數細微的變化,在山林中抬頭仰望,總能看見它美麗的身影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ch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