槲蕨基本資料

1.科別: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
2.學名:Drynaria roosii Nakaike
3.英文名稱:Fortune's Drynaria
4.別名:爬岩姜、毛姜、崖薑、猴薑、龍眼奇生、觀音橋
5.分佈地區:原生於台灣、中國大陸、泰國、中南半島等地。而台灣全境低海拔,著生於樹幹上或岩壁上,有時亦見於建物的牆垣。全境低海拔,常著生於樹幹上。

 

 水龍骨科小百科

水龍骨科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,經常以樹幹或岩石為家,只有少數為地生性的種類,有腹背分化的根莖,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「關節」,老葉從根莖掉落後,會留下許多小突起物,像長了腳一般,即所謂「葉足」。葉片一般為單葉、三叉狀、掌狀分裂、一回羽裂至一回羽狀複葉。孢子囊群為圓形、點狀或線形,不具「孢膜」。在亞泥生態園區中,常可見伏石蕨(或稱抱樹蕨)、台灣水龍骨、崖薑蕨、槭葉石葦、瓦葦蕨、槲蕨等。



槲蕨in亞泥生態園區

IMG_2176 (Large)  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
↗著生於樹幹上的槲蕨

IMG_2175 (Large)          
↗槲蕨的苞葉有利於儲水

IMG_2174 (Large)  
↗槲蕨具有兩種型態的葉子,負責功能各有不同,一種為「營養繁殖葉」,另一種為「腐植質蒐集葉」,以上「褐色」為「腐植質蒐集葉」。

IMG_2173 (Large)  
↗以上綠色為「營養繁殖葉」。

 

知識與知性

1.在蕨類植物中有幾個特殊的種類,其中較具代表性之一的是「槲蕨」,因為牠們具有兩種型態的葉子,稱為「兩型葉」。

2.槲蕨的「兩型葉」其中一種型態是「正常葉」,負責行光合作用及繁殖用。而另一種型態即是「腐植質蒐集葉」,專門蒐集空氣中的塵埃、水份,以提供植株生長用。

3.槲蕨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,在中醫學上全株可補腎、活血止痛等,不過切記得由中醫師搭配其他藥方開立才能食用。

4.槲蕨與其他蕨類一樣屬於「附生植物」,非「寄生植物」,因此即便樹幹上爬滿了牠們,對被附生的植物一點影響也沒有,有時反而幫助了被附生植物可看性及生存機率。

5.另外,很特別的是附生於樹幹上的槲蕨,專門蒐集腐植質「枯乾」樣的葉子,並非是「老葉」,由於對植物提供的功能性不同,因此即便剛生長出來為「綠色」,也會因功能不是行「光合作用」,會在較短的時間轉變為「褐色」葉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ch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