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角蕨基本資料
1.科別: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
2.學名:Pisonia umbellifera (Forst.) Seem.
3.英文名稱:Staghorn ferns
4.別名:麋角蕨、蝙蝠蕨、鹿角山草
5.分佈地區:原產澳大利亞、新幾內亞島、小巽他群島、爪哇島

 水龍骨科小百科
水龍骨科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,經常以樹幹或岩石為家,只有少數為地生性的種類,有腹背分化的根莖,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「關節」,老葉從根莖掉落後,會留下許多小突起物,像長了腳一般,即所謂「葉足」。葉片一般為單葉、三叉狀、掌狀分裂、一回羽裂至一回羽狀複葉。孢子囊群為圓形、點狀或線形,不具「孢膜」。在亞泥生態園區中,常可見伏石蕨(或稱抱樹蕨)、台灣水龍骨、崖薑蕨、槭葉石葦、瓦葦蕨、槲蕨等。

鹿角蕨in亞泥生態園區

著生在樹幹上的鹿角蕨垂掛的葉片煞是奇特 (Medium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↗著生在樹幹上的鹿角蕨垂掛的葉片煞是奇特。

鹿角蕨葉背末端孢子曩 (Medium)      
↗鹿角蕨葉背末端孢子曩。

鹿角蕨分生小苗可供分株繁殖 (Medium)  
↗鹿角蕨分生小苗可供分株繁殖。

鹿角蕨的營養葉 (Medium)
↗鹿角蕨的營養葉。    

知識與知性

1.鹿角蕨為水龍骨科鹿角蕨屬植物,主要產地在熱帶、亞熱帶地區,約有17種。因葉片形狀如麋鹿的二支角,所以才得以稱為「鹿角蕨」。在台灣常見的品種有掌葉鹿角蕨、長葉鹿角蕨及印度鹿角蕨。

2.鹿角蕨生長於熱帶雨林,以吸收樹表潮濕的空氣為生,在熱帶高溫的雨林中,適應力很強。葉分二型為主要特徵, 一是孢子葉(生育葉),大型、伸展於空氣中、分叉、狀似鹿角, 葉面被有茸毛,葉背能生孢子,孢子囊群集生於葉端背面呈黃褐色。二是營養葉(不育葉),葉片呈圓、橢圓形或扇形,緊貼於附著物上, 初生時為嫩綠色,後變為紙質的淺褐色,有貯存養份和水份的功能老葉乾枯後能被長出的新葉包覆在其中,成為腐植質,所以稱之為「腐植質收集葉」。

3.鹿角蕨喜溫暖陰濕的自然環境,栽培環境最好能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。它們的葉形相當優美,生長緩慢,充滿熱帶叢林風情。台灣雖然不是現有鹿角蕨的原生地,氣候環境卻十分適合鹿角蕨的生長喲!

4.鹿角蕨屬多年生的常綠附生草本植物,全世界只有17種原生的鹿角蕨,它們大多數附生在樹木或石頭之上。

5. 種植鹿角蕨可採用「分株法」,而且全年均可以進行分株繁殖(註:尤其以夏至秋季最適合),剪取幼株時需連同圓形假葉完整切下,固定在蛇木板或是樹幹上「著生」,溫暖、濕潤及通風的環境最為合適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ch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