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葦基本資料
1.科別: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
2.學名:Lepisorus thunbergianus
3.別名:劍丹、七星草、骨牌草
4.分佈地區:原生於台灣、中國大陸東南地方、日本及菲律賓等地
水龍骨科小百科
水龍骨科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,經常以樹幹或岩石為家,只有少數為地生性的種類,有腹背分化的根莖,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「關節」,老葉從根莖掉落後,會留下許多小突起物,像長了腳一般,即所謂「葉足」。葉片一般為單葉、三叉狀、掌狀分裂、一回羽裂至一回羽狀複葉。孢子囊群為圓形、點狀或線形,不具「孢膜」。在亞泥生態園區中,常可見伏石蕨(或稱抱樹蕨)、台灣水龍骨、崖薑蕨、槭葉石葦、瓦葦蕨、槲蕨等。
瓦葦in亞泥生態園區
↗生態園區裡這棵位於較陰涼處蓮霧樹粗糙樹皮上,因常年飽水,上頭長出7種不同品種的蕨類。
↗瓦葦的葉子前端呈劍型、且可以入中藥(煉藥丹)使用,因此又有個有趣的稱呼「劍丹」。
↗瓦葦的孢子囊群形態為圓形,分佈在葉脈兩側排成二行。
知識與知性
1.瓦葦在蕨類中不同於「高位」著生的蕨類巢蕨或崖薑蕨,而是「中低位」著生的蕨類。
2.「中低位」著生的蕨類,通常因為具有特殊的生存能力能適應較為惡劣環境,又稱為「岩生型植物」。瓦葦因常生長在早期人類居住的瓦片上,因此才有「瓦」葦這個稱呼。
3.瓦葦在台灣、中國大陸東南地方皆有分佈,因為牠們的葉子前端呈劍型、且可以入中藥(煉藥丹)使用,因此又有個有趣的稱呼「劍丹」。
4.另外,牠們的葉子叢生排列的相當整齊、遠看像是一個又一個排排站的「骨排」,因此又有人稱牠們叫做「骨牌草」。
5.瓦葦的孢子囊群形態為圓形,分佈在葉脈兩側排成二行,仔細看這些孢子囊群較集中在葉片的上半段喲!